教师频道

首页 > 教师频道 > 管理 · 策略

管理 · 策略 返回上页

学生为主体应成为教育的行动原则
2014-12-11 16:24:05    SystemMaster    阅读 10332次

   顾明远对基础教育情有独钟,在他发表的文章中,有22%是针对基础教育的。从《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一书到《教育探索之路——对话顾明远教育思想》一书,我们都可以发现顾明远先生关于基础教育的见解。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所谓基础教育,就是要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有如楼宇的基础,打得坚实,楼宇就能盖得高大。个体的基础打好了,他将来发展的空间就大。基础教育要打好什么基础?顾明远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在智力、心理、身体各方面得到发展;二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包括接受高一级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为学生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不仅是给学生一技之长,有就业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职业意识,有社会责任感。顾明远先生的这个论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它把基础教育定位为“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使享受这一教育的人能够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参与建设集体的未来和继续学习”。“基础教育显然应该包括可能接受其他各级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识……不过,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从顾明远先生的论述和国际教育组织对基础教育本质的界定来看,都不仅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论述集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全民性。

     近年来面对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顾明远先生大声疾呼:“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教育公平问题有三个内涵: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结果公平不是说人人都上大学,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适合他的最好的出路。结果公平是指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顾明远先生又提出了“公平而差异”的教育原则。

二、主客体统一论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顾明远先生还特别关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问题。国内主题教育思想的缘起,学界公认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顾明远先生提出的“主客体统一论”。1981年,顾明远先生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引起了教育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也是教育主体的提法与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作用有矛盾。这实际上涉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问题,也冲击了传统教育的理论。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主体”等问题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仍然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学术问题,这一论断具有鲜明的思想改革意义。

    1991年,经过充分讨论和小心求证,顾明远先生更准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师生交往观。他表示自己赞成在教育过程中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主人翁感,使他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后来,顾明远更进一步指出:现代教育观念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并且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应该说,这个命题已经超越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教育争论,向新的认识跨进了一大步,而且也促进了一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倡导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

    人才培养观是教育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课程、教育制度、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的现代化,而它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从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出发,顾明远多年以来都倡导多元的人才培养观,为素质教育上下奔走。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基础教育的问题,但素质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而获得的各种品质。从做人的角度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有了这四个正确对待,就可以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

    顾明远先生强调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指出:“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的,这种基础不仅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中小学生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使之从小就有一种探索精神,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从小有了这种创新意识,长大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他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我国基础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个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基础教育的实际工作却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处处都以标准答案为准,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下去,形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式,这怎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是当前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6 威海市第一中学 鲁ICP备15001296号-1
地址:山东省威海市高技区文化中路75号 邮编:264200 电话:0631-5819545

鲁ICP备 15001296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202000201号